我读郭沫若 | 历史学家也是翻译家
2025-03-04 来源:沙湾区融媒体中心综合发布(《幽兰生谷 玉宇无垠——郭沫若百篇小故事》)

历史学家也是翻译家

历史研究虽然让郭沫若感到快乐,但流亡生活中一家人的生计始终是头等大事。初到日本时,郭沫若每个月还能从创造社出版部进账一部分生活费,后来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连这笔收入也没有了。为了开源节流,安娜承担所有家务,郭沫若也撰写各种文章以赚取稿费。

在日本的十年间,郭沫若不仅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自传,还翻译了人类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大量作品,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和A·米海里司《美术考古学发现史》等。

郭沫若翻译的米海里司《美术考古学发现史》,是他在完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余为补贴家用翻译的一本重要的学术译著,这本书的完成也代表了郭沫若的学术追求。

1928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郭沫若和容庚在通信中多次谈到殷墟。在1929年10月给容庚的信中,郭沫若写道:"李济安阳发掘是否即在小屯,发掘之结果如何?可有简单之报告书汇否?仆闻此消息,恨不能飞返国门也。"与此同时,郭沫若读了日本考古学家滨田耕作翻译的米海里司《美术考古学发现一世纪》,对考古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恰逢一位旧友新开了一家书店,写信来要他的稿件,又一时找不到德文原本,就把滨田耕作的日语版翻译成中文。为了维持在日本的生计,这本书一经完成,郭沫若就把它寄回上海乐群书店出版,书名为《美术考古学发现史》。1948年8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再版时,郭沫若将书名改为《美术考古一世纪》,郭沫若认为这个名字更言简意赅,也更接近德文版书名的原意。通过译读这本书,郭沫若获知现代考古的类型学,进而建立了自己的殷墟卜辞和青铜器的研究体系。他曾说过:“我的关于殷虚(墟) 卜辞和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主要是这部书把方法告诉了我。”

新文艺出版社 1951 年出版的

《美术考古一世纪》

在这本书的启发下,之后的50年间,郭沫若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从没有间断,他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实物资料展开研究,将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作为史料来源,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编辑:张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