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书生——郭沫若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巨人也是一个“六边形战士”,他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而起主导性作用的却是革命家的角色,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一生所追求的是改造社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了这个目标,郭沫若可以拿起笔来写诗,也可以拿起枪来革命。这是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无法企及的。郭沫若拿起枪,实行革命人生的具体实践,则是从北伐革命和南昌起义开始的。
在那风起云涌的1926年国内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郭沫若经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瞿秋白的推荐,来到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任职文科学长。在此期间,郭沫若结识了中共高层领导,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那时的广州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广东大学的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得如火如荼,革命力量正在逐渐壮大。在任职期间,郭沫若找到党组织表示自己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组织研究,认为郭沫若需要再等一等,先到军队里去锻炼。因为那时正处于国共合作关键期,共产党组织动员党员和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国民革命运动。郭沫若知晓原因后便欣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意见,加入国民党,决心在严峻的革命战争中经受锻炼。
同年7月,北伐革命爆发,郭沫若毅然放弃了舒适高薪的生活,辞去了每月三百六十大洋的文科学长,转而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就任宣传科长。大家要知道当时一个大洋能买二十二公斤的中等大米,郭沫若则表示,只要干的事于国于民有益的工作,职位高低,薪俸多少,他是不在乎的。人们对此很是敬服,时任国民党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孙炳文特赠他:“戎马书生”徽号。这也成为郭沫若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编辑:张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