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区: 用好乡村大喇叭 打造善治“新样板”
2025-03-31 来源: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黄曦

在沙湾区,乡村大喇叭正以全新的面貌,成为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沙湾区将乡村大喇叭作为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一个项目、建立一套机制、编制一张清单、拓展一个平台,全面提升乡村大喇叭的覆盖率和在线率,均达到了100%。这一改革不仅让党的政策声音更加响亮地传入群众耳中,更在解决实际问题、凝聚民心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统计,通过乡村大喇叭,沙湾区已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保险理赔、务工就业、产品销售等急难愁盼问题360个,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大喇叭激活增收密码

在太平镇沫江村,乡村大喇叭成了村民们每日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声动阡陌,情满沫江,欢迎大家收听‘沫江之声’……”每天清晨,沫江村的乡村大喇叭准时响起,村支书黄燕通过“沫江之声”栏目,用亲切的声音为村民们播送本土的“铜河家训”、安全知识以及惠民政策的要点时限。这种传统而亲切的信息传递方式,有效补齐了老年人群的信息网络短板,打通了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新农人更好地融入群众、带动增收,太平镇积极推动新农人代表明月及其团队入驻沫江村新农人孵化中心,开设了“明月电台”。通过大喇叭,明月定期讲解农技知识、分享新农人创业故事和直播带货技巧,还积极收购本土农产品、发布招工信息。这一举措不仅为留守在村的老人、妇女提供了增收的渠道,也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今年来,沫江村发布招工信息2次,提供务工岗位19人次,收购土鸡蛋、红果参、柔毛淫羊藿等农产品价值超2万元。

此外,太平镇还开设了每周五固定播放的“阳光村务”栏目,用方言播报村里的各项工作和人居环境红黑榜积分情况。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对村里工作的配合度和政策理解度,使群策群力成为现实。自2025年“阳光村务”栏目播放以来,村民信箱收到提议、建议3条,人居环境、秸秆禁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红榜积分增幅达到83.3%。

大喇叭唱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乡村大喇叭不仅是政策宣传的工具,更是产业振兴和文化惠民的“空中桥梁”。在嘉农镇,每天早中晚三次的“政策播报”已成为村民的“必修课”,从医保社保政策到防汛反诈知识,大喇叭的声音从不缺席。

在嘉农镇盐溪口村柠檬产业园,农技专家的声音通过大喇叭传到田间:“柠檬冬管要注意清园消毒,修剪时保留45公分主枝……”这种实时技术指导让村民受益匪浅。同时,嘉农镇还通过大喇叭播报招商引资项目进展,如魏坝村鲟鱼生态健康养殖及鱼子酱加工园区的建设情况,让村民实时了解乡村产业发展动态,真正实现“广播里听民声,项目中见民意”。

在村民自治方面,嘉农镇充分发挥大喇叭的作用,播报“嘉农工作动态”“先锋榜样”“民情回音”等内容,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8名村(社)第一书记录制音频,宣传禁渔、反诈等安全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安全意识。嘉农镇玉龙村村民李大姐笑着说:“现在每天不听大喇叭就像少点什么,防汛减灾、反诈知识、道路建设,广播里都讲得明明白白。”如今,嘉农镇已实现全镇8个村(社区)广播覆盖率、通响率“双100%”。

大喇叭文化振兴有新招

“同志们,踏水桥战斗即将打响!……”每天,踏水镇的乡村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宣讲党的理论政策。特别是根据“踏水桥战斗”改编的广播剧《丰碑》,更是掀起了收听热潮。这部广播剧通过大喇叭的“二次创作”,将红色历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让英雄的故事在村头巷尾回荡,通过“红领巾讲解员”计划,让更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讲述这段红色历史。

乡村大喇叭的“跨界”尝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激活了文化传承的“一池春水”。如今,踏水镇的乡村大喇叭已成为传播党的好声音、农民致富的信息源和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从政策宣传到产业振兴,从文化惠民到村民自治,沙湾区通过乡村大喇叭的创新运用,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覆盖,更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的新路径。乡村大喇叭不再是简单的通知工具,而是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赋能乡村振兴的引擎。未来,沙湾区将继续深化乡村大喇叭的应用,探索更多创新实践,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打造乡村善治的“新样板”。

(编辑:张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