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俊:守护红色记忆的“时光摆渡人”
2025-03-13 来源: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14年间,他整理记录下80余名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先后帮助10名老兵找到亲人;协助68位老兵申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他叫谢家俊,今年61岁,原沙湾区税务局工作人员。他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收集跨越时空的烽火记忆,自发抢救红色历史故事。谢家俊被评为“四川好人”、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名单。前不久,他入围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四川省候选典型。

与时间赛跑 抢救烽火记忆

“我的叔叔是一名抗战老兵,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资料。”谈起从事志愿服务的初衷,谢家俊说,想到随着时间推移,见证了一段段历史的老兵会相继离世,健在老兵的记忆正在逐渐模糊,便想着留住这些历史。

2011年春天,谢家俊在海棠社区发出首条寻访抗战老兵的帖子。在网友的指引下,谢家俊辗转三日,终于见到老兵彭启明。看着老人珍藏的历史物件、从老人口中聆听烽火岁月,他深受触动。从此,他踏上了挖掘保存健在老兵故事、守护记忆的征程。

14年来,谢家俊驱车穿越乐山、眉山的山川村落,脚踩泥泞,耐心询问,记录下张正华参加缅甸九谷战役的细节;陪老人“摆龙门阵”,换来九旬老兵叶逢友“穿草鞋日行百里”的珍贵口述……他先后寻访80余位抗战老兵,用录音笔记录下跨越时空的战场回响,用相机定格布满沧桑的掌纹与面容。

为还原历史真相,谢家俊与乐山文史学者魏奕雄反复考证,将方言浓重的口述转化为《乐山抗日远征军老兵》《滇缅战场追忆》等书籍。他整理的《中国远征军名册》被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永久收藏,为滇西抗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帮老兵寻亲 让乡愁落叶归根

在记录老兵历史的同时,谢家俊还为老兵及家属多次“千里寻亲”。

2014年5月,一条“96岁远征军老兵寻亲”的微博消息让谢家俊彻夜难眠。居住在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老兵杨友富,72年前离开祖籍夹江去当兵,当时幼子杨云清尚在襁褓中,如今杨友富十分思念儿子,希望能找到相见。

为实现老兵心愿,谢家俊查阅夹江行政区划信息,反复核实,在夹江找到了时年73岁的杨云清。杨云清颤抖着接过父亲的照片:“我以为他早不在了……”

8天后,在谢家俊和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杨云清前往云南,父子分离72年后紧紧相拥,有说不完的话,中央、省市媒体纷纷见证了这一感人瞬间。

这样的重逢场景,在谢家俊的寻亲簿上已上演10次。带着送更多老兵“回家”的执念,他曾到腾冲接回离家半个世纪的张体留老兵;找到烈士吴尚钧老家的后人,让英魂归乡……

为英雄正名打开历史的封印

走访中谢家俊发现,由于资料不慎遗失,个别老兵的身份成谜,他又化身“历史侦探”,带着花费13000多个小时整理的口述资料,与志愿者一起在多个部门之间奔跑、协调,就“如何认定无档案老兵身份”展开一系列的沟通。

为给“无名老兵”正名,谢家俊独创“记忆交叉印证法”:通过行军路线、战友姓名、战役细节的相互佐证,让口述成为有效证据。在谢家俊和志愿者的努力下,2015年9月底,相关部门为苟德明、张学明、廖沛林等68名抗战老兵提供抗战身份证明资料,并向老兵们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同时,相关部门还对生活困难老兵,每人发放了5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金。老兵们深受感动笑逐颜开,感谢志愿者多年的努力。

以历史存证,为英雄留像。如今已退休的谢家俊仍在疾驰,他正着手和乐山市“税钉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一道,将采集的影像文字资料进一步细化,制作成数字档案,让更多人看到老兵们的风采。(记者 张波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