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磊:水泥行业的“微观解码者”钢筋混凝土里的“铿锵玫瑰”
2025-03-04 来源: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水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女性高级工程师,她以精湛的技术、创新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成为水泥材料分析领域的领军人物。

她就是邓磊,今年44岁,中共党员,乐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荣获“乐山工匠”称号,入选2024年乐山市技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微观世界里的质量革命者

近日,在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一台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仪正无声地工作着,这台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曾让无数技术人员望而生畏。2009年,当这个“全英文界面”的庞然大物初到公司时,是邓磊啃下数百页的英文说明书,自学晶体结构学及衍射原理,向专业教师请教,3个多月时间泡在设备房间,开创性地将微观结构分析引入水泥质量控制体系。

“传统检测就像给水泥做体检,而微观分析则是在做基因测序。”邓磊看着仪器向记者介绍说,通过晶体分析仪,可对水泥熟料中的晶体成分和结构进行调控,再联合熟料岩相分析,及时发现熟料在煅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生产水泥的强度和适应性。

这项分析技术不仅走在行业前列,邓磊还围绕微观结构分析领域开展深度研究,迄今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为水泥检测领域的学者及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依托微观结构分析,邓磊还设计出一套高度还原水泥熟料的生产工艺流程,不仅将试验成本降低95%,还解决了工业生产试验施行难、耗费高的问题。该设计获得《一种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熟料的制备方法》和《模拟水泥熟料煅烧冷却的试验装置》两项发明专利,每年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超百万元。

从操作员到行业标准制定者

从2006年进入峨胜成为普通化验室分析员,到技术中心材料分析组组长,到质量工艺高级工程师,再到行业标准起草人……翻开邓磊的履历,是一部技术工人的进阶史。

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水泥化学分析工技能竞赛上,她以精准到0.0001克的准确度,从384名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七名,荣获金牌化学分析能手荣誉称号。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位实操高手同时参与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参编的《水泥生产技术》《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检测》已成为多所高校的指定教材。邓磊也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被四川水泥协会聘为四川省水泥行业工艺(材料)专家和四川省水泥行业质量专家。

“水泥不是粉末的简单混合,而是微观世界的交响乐。”2022年,邓磊和团队独创的《石膏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对水泥性能影响的研究及应用》,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水泥生产中SO3含量相同但性能差异的谜题,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于2022年纳入四川省科技成果,2023年荣获乐山市科技奖三等奖。

实验室里的“匠人孵化器”

走进以邓磊名字命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墙上“严谨精细合作创新”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技术攻坚的战场,更是工匠精神的摇篮。她设计的“五步带徒法”:示范教学—独立操作—案例研讨—创新实训—项目实战,已培养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6人。

“真正的传帮带,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发光体。”邓磊主导的“铿锵玫瑰”QC小组,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创新项目22个,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其中,她带领团队开发的《管桩水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管桩水泥制品外观较差、报废率偏高等水泥使用问题,生产出的管桩水泥质量好,废渣用量提高1.5%左右,吨水泥电耗下降,减少了水泥中CO2的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成果转化第一年(2018年)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约95万元。该项目获2021年乐山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暨2024年度标准审查会上,这位44岁的女工程师的发言引发共鸣:“我们不仅要让中国水泥更坚固,更要让中国制造更绿色。”

从显微镜下的晶相分析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智能化检测系统的构建,邓磊用19年时光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正如她办公室那盆长势旺盛的绿萝,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焕发着科技创新的勃勃生机。(记者 张波)

(编辑:杜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