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山小伙程俊超,将这一技艺带回家乡,并在四川周边城市演出。他说,想将这份传统的美好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中国式浪漫”。
铁水“开花”灿若星河
“一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2024年11月22日,苏稽古镇,随着背景音乐响起,头戴安全帽、赤裸上身的铁花匠人,站在空旷的场地中间,旁边有两个支起的炉子,火光可见。只见他一只手用勺子把1600℃的铁水舀起,向上抛出,另一只手抬起打板用力一击,此时,铁花飞舞,就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把夜空装扮得灿若星河。
“二打五谷丰登,顺遂无虞。”“三打蟾宫折桂,雁塔题名……”随着一句又一句的美好祝福,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惊险与美妙并存,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与浪漫。
“太震撼了!”站在40米以外观看的市民游客,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视频。高潮部分,出现了“风火轮”造型,万千星光在天空中散落,欢呼声、喝彩声、掌声也如潮水般涌来。
铁花带来的视觉盛宴,是来自市中区苏稽镇25岁小伙程俊超的杰作。
“初中毕业后,我一直漂泊在外,主要是跟随团队进行魔术表演。”谈及初次邂逅打铁花的经历,程俊超依然记忆犹新:“那是2021年春天,我在重庆演出时,遇见一位河南省确山县铁花匠人来重庆表演打铁花,不仅炫酷,还耀眼而夺目,那个场景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正式开启了学习之路。”
炽热淬炼成长之路
学习的过程远比想象更加困难,充满了挑战与艰辛。程俊超每天都会进行四五个小时以上的训练。因为水跟铁水形态比较像,最开始先练习打水,从最初的几米高,慢慢练习打到十几米高,每一次击打,都需要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精准的角度,施加恰到好处的力度,才能让铁水在空中绽放出最绚烂的火花。
1600℃的高温,是铁花匠人最难过的关卡。程俊超回忆说,初学时,对他来说,最困难的一件事是当炉子烧到最高温时,他用工具把炭捅下去、压实,即使冬季也常常大汗淋漓,更别说夏季的闷热难耐,这需要极大的忍耐力。
而刚舀出来的铁水温度非常高,在击打时需要格外谨慎,若击打位置不准,很容易造成烫伤。“第一次用铁水练习,我的右手就被烫伤了。”第一板烫伤带来的疼痛感,并没有让他放下,而是继续击打第二板第三板,直到五板结束,摘下手套,右手大拇指的皮肤也跟着一起脱落……除了灼伤,每天训练完,胳膊疼是常态,有时候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
回忆“漫天繁花”背后的辛苦付出,程俊超眼神中透着坚韧,他告诉记者,打铁花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在表演时,他们都光着膀子,因为即使铁花落在身上,会随着汗水流下,如果穿上衣,万一有星点落下会灼烧衣服,从而烧伤皮肤。
传承创新绽放青春
“打铁花除了给很多人带来惊喜,也让我们能靠手艺养活自己。” 在程俊超的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学会了打铁花,于是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命名“祺嘉铁花”,从最初的两三人,到如今的四五十人。团队中,“90后”、“00”后居多,他们性格活泼开朗,更敢于尝试有难度的动作、创新的项目,表演富有激情、洒脱,深受观众喜爱。
为了演出效果,他们在打铁花表演中融入非遗炭花舞、火壶、 喷火、焰火龙、碳花棍、火立方等表演,加入了创新的成分,独具韵味。
程俊超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带着这份热爱,去了甘肃、贵州、浙江、河南等地,川内自贡、成都、眉山更是经常会看到他们的身影,团队平均每个月能够接到40多场演出邀请,档期满满。
“我们都认为,学习打铁花绝非仅仅为了谋取生计,而是因为非遗传承这件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成就感。”谈及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程俊超满怀激情地表示,计划打造打铁花研学和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打铁花的部分过程,让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张波
(编辑:张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