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关注!四川日报整版“观察”乐山
2023-02-28 来源:四川日报

微信图片_20211231182028.jpg

2月28日,四川日报整版关注乐山

刊发《招大引强 乐山“产业强市”再出发》
《“石堆”里“挖”出上千亩良田》
《乐山邀约人才“归嘉”“安嘉”》
《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
多篇报道
聚焦乐山
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大会战启动
沙湾区探求农业发展新空间
实施“嘉才”行动
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
等方面工作
微信图片_20230228105312.png

相关报道如下

↓↓↓

乐山市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大会战启动,锚定“超2500亿元”目标——

招大引强 乐山“产业强市”再出发

1月31日,召集11个县(市、区)经济合作局长座谈推介,摸家底、明方向;2月1日,7个招商小分队整装出发,到7个重点城市精准招商;2月10日,《乐山市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大会战工作方案》正式印发,三年招商目标超2500亿元;

2月13日,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大会战动员大会暨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启动;

2月24日,《乐山市2023年招商引资大会战工作方案》基本起草完成……近日,乐山制造业招商引资动作之频、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于乐山而言,制造业招商引资为何如此重要?答案寓于“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之中。

m_c24c8f218be44e8acd331feb255cacb5.jpg
2月21日,永祥能源科技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建设现场。 章綦 摄

招大引强

助力产业发展弯道超车

2月13日,在乐山市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大会战动员大会暨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上,乐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机关党委书记刘学表示,开年便以如此规模举行针对制造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在乐山实属罕见。

“制造业”“招商引资”无疑是乐山开年冲刺“开门红”的一组关键词,也是乐山优势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

“‘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以市场形式整合调动全产业链资源。”乐山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副局长李想告诉记者,这样的成效已在乐山五大优势产业集中显现。

以晶硅光伏为例。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全球晶硅光伏头部企业有7家通过投资或参股方式落户乐山。随着这些企业投资项目的产能释放,全球四分之一的硅料产自乐山。

数据为证:去年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698.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0.5%;晶硅光伏产值和利润迅速增长,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3%,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1.2%。

2022年,乐山招商签约项目总投资实现了2005.1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其中第二产业签约项目达71.77%。李想介绍,聚力“中国绿色硅谷”“中国堆谷”集群和储能材料产业“新赛道”靶向招引,乐山的产业实现了两个突破:核技术应用和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两类项目正式签约447亿元,优势主导产业正集聚成势。

乐山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产业强市、旅游兴市”的新发展战略。将“产业强市”提前,背后是“大抓产业、大抓实体经济、大抓发展”的深层逻辑。开年即加大对制造业项目招引力度,就是要旗帜鲜明突出“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的发展导向。

精准定位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最近我们正在制定招引方案,今年将重点聚焦光伏产业中下游、储能项目及科研院所。”乐山高新区经合局局长何冀说,今年的工作安排更为“聚焦”,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改变,要服务全局,也要从现实出发,更要立足长远。

国家级高新区,以“高”与“新”之名,选资需要优中选优。服务“中国绿色硅谷”头号工程,乐山高新区的选资标准有两个:一是保障主导产业;二是“553”企业,即世界及中国的500强,行业30强。

“要以亩产论英雄。”乐山市五通桥区经合局局长何达也表示,招商时要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坚持质量优先、效益优先、贡献优先。

京运通乐山项目就是五通桥区“优中选优”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3亿元,主要从事单晶硅拉棒、切方、切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研发、制造。项目一期已于2022年5月全面达产,硅棒年产能3.6万吨。二期项目今年1月开始建设,建设完成达产后年产硅棒规模约5万吨、硅片约31亿片,预计年产值约200亿元,拉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实现产值约200亿元。

要实现“选”资,对招商团队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乐山制定了三年专项培训规划,采取“集中培训+线上培训+外出培训+跟班培训”方式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包括“两图一目录”——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以及招商引资重点企业目录。

乐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徐毅就做了个“私藏版”装在手机里,他的“两图一目录”收录了全国50强、100强光伏企业的名单,还有乐山市光伏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企业、产量和需求等诸多数据。

此前,在和一家晶硅光伏电池片公司洽谈时,徐毅对本地硅料、硅棒等产量数据信手拈来报给对方,协助对方做出投资力度研判,“帮企业算好账,想企业所未想”,让对方当场感受到“优质的营商环境”,用专业能力拿下“加分项”。

沙湾区探求农业发展新空间

“石堆”里“挖”出上千亩良田

“以前都是在石头缝缝里抠地种。”2月20日,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玉龙村的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平坦开阔的土地上满是等待采收的莲花白,玉龙村6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昆不禁感慨:没想到家门口的乱石堆也能变成千亩良田。

从在“石缝”里抠土地,到把“石堆”变良田——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沙湾区因地制宜谋发展探索推向纵深。

0ae9d1ff63e31a7fc04a06677c368bcc.jpg
近日,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大棚内,工作人员在检查小苗的长势。高懿 摄

向“石”要地喀斯特地貌上谋“突围”

“要想发展农业,就要向原本的石山、石堆、石崖进军。”谈及当地农业发展思路,沙湾区区长汪秀丽开门见山。

沙湾区地处四川盆周山区,地形呈现“七山两丘一坝”的特点,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加上喀斯特地貌密布,影响了地块完整,优质耕地占耕地总面积一成不到。

“进军”不是蛮干。近年来,当地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大片石山上摸索栽种万亩川佛手并连续获得丰收,为“向石要地,转劣为功”的思路提供了有力佐证,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想象空间。

大渡河从沙湾穿行而过,留下不少石滩地,而修建大渡河水电站更是造陆形成连片“石堆”。玉龙村的不少土地就是这样的“石堆”地。王书昆指着旁边的这一片萝卜田说:“从2017年村组接手到去年底,这片地都没人愿意种。石头多,土层薄,单家独户去投工投劳得不偿失。”

既然“石缝”能种出佛手,成片的“石堆”又该如何利用?沙湾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政说,沙湾缺地,如将这些“石堆”地全部利用,将为当地新增耕地4000余亩。

去年,沙湾区以嘉农镇为试点,采取“群众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投入、国有企业兜底”的模式,通过“淘石覆土、去石造田”,完成了1800亩的土地治理,并修建了生物堤坝,防止农残渗透影响水源。

平整后的土地按“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轮种、间作粮蔬作物。“政府和企业兜底整治,再由村集体流转向大户耕种,既能稳粮保产,又能助农增收。”彭政介绍。

如今,通过机械化改造,已有600亩荒滩地变成了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全机械化粮蔬种植基地。入驻园区的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驰表示,农户如果选择在基地务工,务工费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及分红,人均每年可增收超8000元。

以“智”赋能让每一块土地物尽其用

“还有一些地块因地貌原因确实不适宜传统农作物生长,就要差异化制定发展策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尽量让每一块土地物尽其用。”沙湾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期工程规划的10亩智能温室大棚、200余亩露地大田、70亩普通温室大棚以及智慧农业设施等已完工。

走进园区内的温室大棚,一枝枝番茄苗被插在配备了滴灌设备的椰糠条内,已长到约60厘米。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祝伟强的工作日常,就是检查棚内的物联网温控系统、观察番茄苗长势……10亩大棚,他一人负责。

“一个人管理好10亩地,‘科技’和‘智能’是关键。”祝伟强告诉记者,棚体硬件配置了内外遮阳系统、轴流风机通风系统等,同时应用吊蔓栽培、水肥滴灌等技术,形成智能小气候系统,为番茄营造适宜的环境。

“首批番茄预计今年3月即可成熟上市。”祝伟强说,目前,大棚内共有12000株新品种番茄,在10个月的生长采摘期内,每平方米可产25公斤,“按照8—12元/公斤的价格估算,整个大棚的年产值超130万元。”

在“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赋能工业”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沙湾区还在探索更多的乡村振兴新“招式”。彭政列举了下一步的探索方向:利用沙湾经开区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等,为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循环能源;实施“绿色循环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将废弃的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制作成生物质燃料,供德胜钒钛公司用于炉渣除湿等工艺环节,形成秸秆产业良性循环等。

实施“嘉才”行动,打造“乐业福地”

乐山邀约人才“归嘉”“安嘉”

2月14日,位于沐川县的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格外忙碌,该公司总经理刘磊守着一批外销订单装车。

“现在想来,回乡创业非常正确。”刘磊说,森态源在当地人才政策的扶持下,主攻魔芋“产加销”,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9项,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魔芋行业的“排头兵”。

类似刘磊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乐山并非孤例。近年来,乐山市深入实施“嘉才”行动,针对青年人才引育用,推出“归嘉”“安嘉”两项计划,在“引才”和“留才”两方面做文章。2022年,全市人才经费投入1.7亿元,吸引急需紧缺人才4177名人,同比增长71%。

培育和引入高质量人才

“希望有机会将自己的奋斗同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在20多天前举行的“最‘嘉’实习生”活动中,乐山籍大学生梁媛同80余名乐山籍大学生畅想着一年后归“嘉”工作的计划。

乐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嘉’实习生”是“归嘉”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乐山市精准摸排乐山籍在外学生信息,分区域建立人才库,每年招募国内知名高校实习生30人、组建重点团队10个、匹配大中专实习岗位1000个,提前靶向锁定符合乐山高质量发展的青年人才。

今年,乐山还聚焦“区域创新人才聚集地”建设目标,计划分2个批次,组成14支引才小分队,赴全国10座城市,目标招募1.2万名大学毕业生、1000余名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

此外,乐山还通过升级《乐山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等政策将引进机制常态化,从团队建设、项目支持、科研激励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培养,让名校毕业生引得回、留得住,“已累计培育青年人才1200余名。”

打造创新创业“福地”

“这是我拿过最有用的卡,去景区免费、坐公交免费,连娃上幼儿园都帮助解决。”近日,嘉州文旅领军人才余文超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配文的图片上,是乐山推出的“嘉州英才卡”。

为保障青年人才安心乐业,当地实施“嘉州英才培育计划”,培养本土优秀人才,不断壮大嘉州“人才宝库”,同时将参观旅游、子女入学、便捷就医等18项贴心举措整合在一张小卡片上,人才持卡可享受相关服务。

“环境好,才能留住人。”乐山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嘉州英才卡”,当地还打造市级、县级综合性人才活动阵地12个,人才公寓和人才公租房近1000套,“当好青年人才的金牌‘店小二’。”

为拓展青年人才成长路径,乐山市还实施了“青创计划”,联合金融部门推出“蜀青振兴贷”,开辟“绿色通道”为创业青年授信2亿元,为800余人发放创业补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0余万元。

乐山出台二十条措施

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

近日,乐山印发《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强调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乐山力量。

《措施》共5个章节20条措施,包括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加强耕地补充、强化监测监管及保障措施等,为乐山做好耕地“文章”、端稳老百姓“饭碗”理清了思路、制定了细则。

良田是“粮仓”的基础。《措施》要求加强耕地农业用途管控。严格耕地利用优先序,树立大食物观,永久基本农田优先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谷类、豆类和薯类作物,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产品和饲草饲料生产,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可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

针对遏制“非农化”、管控“非粮化”,《措施》还细化措施,提出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推动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强化粮食种植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等多项措施。

为防止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措施》提出,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要在耕地保护优先前提下开展方案编制、踏勘比选,尽量少占耕地、主动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禁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

加大保障力度,《措施》提出要严肃查处实质性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特别是新增乱占耕地建房、挖田造湖、挖湖造景、违建“大棚房”等典型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编辑:陈雨辀)

乐山发布 懂你,懂世界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