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记录时代、交流情感和绵延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纸张的出现,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也见证了文明的进步,使文化的覆盖面和持久性得以极大扩展。
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近日,记者走进弥漫着竹香的夹江县马村镇,只见各家手工造纸作坊都在火热忙碌中。
“一张夹江手工书画纸的诞生,需要经过72道工序。”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君告诉记者,虽然传统工艺做起来“很难”,但作为文化技艺的传承者,他们始终有自己的态度——“不变的,是我们坚持完整的72道造纸工序;变的,是我们在不断探索手工造纸工艺的改良。”
记者了解到,目前,夹江依旧保留有状元纸坊、杨湾纸坊等7家颇具规模的手工造纸作坊,始终坚持以《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对蔡伦造纸术进行传承和呈现。如今,由夹江手工造纸作坊所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不仅能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打入了古籍修复、文物包装、茶叶包装等“小众高端”赛道。
作为“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迄今一千多年历史,素以质量佳、技术精、品种多、宜书宜画而享誉神州,清康熙乾隆时期被钦定为“贡纸”和“文闱卷纸”。书画家张大千曾称之为可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国之二宝”。当地的造纸槽户们将这份技艺作为立家之本、传家之宝,代代相传。
抗战时期,因北方及传统书画纸生产地相继沦陷,交通不便,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成为重要的物资供应地,夹江纸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彼时,夹江产的新闻纸为纯竹浆所造,俗称土纸、土报纸,色调较黄但拉力较强,适合铅字版机器印刷之用。因此,夹江“土报纸”成为成渝两地新闻用纸的重要来源。1985年出版的《夹江县志》记载:“8年中,槽户发展到5000余户,年产纸最高达8000余吨,居全川产纸县第一位。”
这一时期,张大千两次来到夹江手工书画纸的主产区,同这里的造纸槽户共同改良夹江手工书画纸,制成有云纹暗花和有“蜀笺”“大风堂”字样的独特帘纹高级书画用纸,使夹江手工书画纸的质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当时的夹江手工书画纸还是纯竹料制作,颜色暗黄,韧性较差,抗水性不强。”夹江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郑洪向记者介绍,通过在竹料中加入寸把长的棉、麻纤维,在纸浆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新一代夹江手工书画纸做到拉力增强、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
一纸传千年,夹江手工书画纸承载着乐山深厚的历史底蕴,也镌刻着乐山独特的文化符号。2006年,夹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夹江县成功申报为“中国书画纸之乡”。2020年,夹江县通过“中国书画纸之乡”专家组复评。(记者 杨心梅)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