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推广“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健全产业园区“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推进体制。推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试点工作。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政策机制。探索建立公检法司“一站式”服务保障机制。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整治“小过重罚”等问题。深化开发区内部产业链服务链协同整合,深入推进园区集成式政务服务改革试点。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完善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机制,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配合乐山机场和岷江航电老木孔、东风岩枢纽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协同参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争创省级通航产业综合试验区。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改革
健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深入开展全省特色优势产业试点示范工作。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数字工厂”“数字车间”“数字农场”“数字物流”。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氢能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健全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机制。坚定不移实施晶硅光伏产业“头号工程”,支持企业参与全省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加快构建上下游适配的晶硅光伏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有序推动沿江化工企业退岸(城)入园,布局发展动力电池材料、氟基新材料、磷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延伸发展半导体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加快打造资源适配、集约集聚、产业耦合的绿色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
健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机制。加快构建“两环十一园”大农业格局。培育做大“桥”字号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健全推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机制。抓好国家工业遗产——“永利川厂”旧址工业旅游基地和“中国麻辣烫之乡”美食产业系列项目建设,打造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桫椤峡谷等工文旅旅游线路和牛华麻辣烫、西坝豆腐等美食旅游线路,助力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世界美食之都和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深化教育事业综合改革。办好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争取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落户五通桥。打造化工新材料“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创新基地。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嘉十条”“晶硅光伏硬十条”等人才政策,探索设立科技、人才创投基金。探索“链主”企业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特殊人才“一事一议评价”以及产业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桥乡工匠”。
健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以“美丽小西湖”城市更新概念性规划为引领,推进城市生态、产业、空间、文化、治理“五大更新”。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冠英新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和联农带农支持制度。
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法治五通桥建设。深化“同心共建现代化五通桥”专项行动,优化“有事来协商”平台。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在乡镇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
深入推进平安五通桥建设。
深入推进文化五通桥建设。加强“盐续千年、桥通五洲”城市文化宣传推广。高效推动菩提山公园二期、博物馆、美术馆等文体项目建设,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大力实施“盐业文化”重点保护工程。办好建区四十周年城市形象品牌推广暨第22 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
深入推进美丽五通桥建设。开展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高标准建设“无废硅谷”和五通桥循环产业基地。
深入推进幸福五通桥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建强“绿色硅谷·红‘芯’领航”党建品牌。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确保到2029 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 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自《中共乐山市五通桥区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五通桥实践的决定》)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