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超高温热防材料、钒钛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完善建圈强链政策体系,健全“链长+牵头部门+主承载地”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发展钒钛钢、不锈钢2 个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先进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3 个特色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新型储能、氢能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启动建设沙湾通用机场,发展低空经济,力争2027 年新兴企业产值突破5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 亿元。力争2027 年达到国家级经开区创建标准。全力创建四川省工业技术改造试点县(市、区)。深化“川派餐饮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
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深化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区属国有企业“2+N+n”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实体化运营,做实绥山产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城市服务、供应链保障等核心板块。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扩大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沫水航电枢纽工程、南向出海大通道铁路物流园区等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一高三铁四干多支”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力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快沙湾职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力服务冶金机械、先进材料、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院士(专家、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运营增效,力争到2027 年新增创新平台2 家。力争到2027 年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2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有量达20 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落实“嘉十条”“两块钢”“两味药”等人才政策,出台沫若文旅产业人才新政。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积极融入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抓好“四公一农”建设提升和“三河九岛”开发。紧扣“一主一副两带”战略布局,加快县域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镇创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省级百强中心镇。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加快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优化提升福禄—牛石片区、嘉农片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打造太平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走廊。
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团队强化种业振兴创新攻关,加快“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高质量建设粮油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柔毛淫羊藿、川佛手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加快培育鲟鱼产业,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力争2026 年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三社融合”基层供销示范社和“交商邮供”综合服务站点建设。
统筹推进政治法治文化生态领域改革
健全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机制。深化“同心共建现代化沙湾”专项行动和“有事来协商·委员来帮忙”工作。
推进法治领域体制改革。持续完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深化“金沙”智慧警务体系、“四哨一顶”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擦亮“沫若故里·人人讲礼”城市文明品牌。用心用力落实市委提出的沫若文化宣传推广“六条措施”,深化郭沫若故居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沫若文化研究与文物保护中心,持续擦亮“沫若文化”IP。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高质量建设大渡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美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探索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积极申报建设“森林四库”“林竹基地”等项目。
优化全域发展环境
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区属国企和四川能投天府油气勘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深入开展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全方位拓展天然气就地转化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储能开发项目。
健全平安沙湾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智慧应急”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完善“喊醒叫应”机制等应急响应制度,强化山洪地质灾害排查整治和水旱灾害防范应对。
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清朗行动”成果,创建“清朗沙湾”品牌。
完善改革推进落实机制。确保到2029 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 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自《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沙湾新篇章的决定》)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