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关注乐山“天府粮仓”建设
2024-07-25 来源:四川日报

7月25日

四川日报

以《向石要地、藏粮于技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沙湾实践》

《马边沃土多良田》为题

整版关注乐山

相关报道如下↓↓↓

向石要地、藏粮于技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沙湾实践

乐山市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

  7月的沙湾,风景如画。

  如画的沙湾,大渡河(又称“铜河”)穿城而过,风吹两岸稻花香。时逢盛夏,穿越稻田,踏水镇柏林村的特色稻田画格外抢眼。这幅由村民创作的乡村艺术作品,以田野为布,用彩色稻穗勾勒,今年的主题是“天府粮仓,粮食满仓”。

  这也是乐山市沙湾区努力的方向。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九届三次全会明确,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一方面,要坚决守好良田耕地,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另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石头缝里抓产业”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明明是乐山工业重镇,典型的盆周山区,耕地占比小,沙湾却偏偏要在“工业区县抓农业,石头缝里抓产业”。底气何在?

向石要地 喀斯特地貌上谋突围

  在沙湾区嘉农镇玉龙村的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平坦开阔的农田里种满茄子,正等待采收。种了几十年地,玉龙村党委书记徐小刚没想到,家门口的乱石堆也能变成千亩良田。

  地形呈“七山二丘一坝”,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全区喀斯特地貌密布,优质耕地占耕地总面积一成不到。

  “要想发展农业,就要向原本的石山、石堆、石崖进军。”沙湾区主要负责人说。

  “进军”不是蛮干。近年来,当地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大片石山上摸索栽种万亩川佛手并持续延伸产业链,为“石头缝里抓产业”的思路提供了有力佐证,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想象空间。

  大渡河从沙湾穿行而过,留下不少石滩地,而修建安谷水电站更是形成4000亩“石堆”。玉龙村就有不少这样的“石堆”地。2017年村组接手,起初没人愿意种。“石头多,土层薄,单家独户去投工投劳得不偿失。”有农户这样说。

  既然“石缝”能种出川佛手,为何“石堆”不能用起来?2022年,沙湾区以嘉农镇为试点,采取“群众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投入、国有企业兜底”的模式,通过“淘石覆土、去石造田”,完成了1550亩土地治理,并修建了生物堤坝,防止农药残留渗透影响水源。

  平整后的土地按“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轮种、间作粮蔬作物。“政府和企业兜底整治,再由村集体流转给大户耕种,既能稳粮保产,又能助农增收。”沙湾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如今,通过机械化改造,已有600亩荒滩地变成了年产值约1000万元的全机械化粮蔬种植基地。

  入驻园区的乐山市末本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农户如果选择在基地务工,务工费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及分红,人均每年可增收超8000元。

  从“在石缝里抠土地”,到“把石堆变良田”,沙湾区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把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探索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智”赋能 “菜篮子”中的订单农业

  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内,10亩智能温室大棚、70亩连栋薄膜大棚、6000余亩露天种植,以及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等智慧农业设施已完工。

  走进园区内的温室大棚,椰糠整齐有序排列,瓜藤顺着吊蔓向上延伸,一排排戴着黑色“遮阳帽”的静冈网纹蜜瓜正茁壮生长。“‘遮阳帽’可以防晒,均匀网纹,让蜜瓜更有‘颜值’。”乐山市沙湾区铜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祝伟强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检查棚内的物联网温控系统、观察瓜苗长势。

  “两个人就能管理好10亩地,‘科技’和‘智能’是关键。”祝伟强表示,棚体配置了内外遮阳系统、轴流风机通风系统等,同时应用吊蔓栽培、水肥滴灌等技术,形成智能小气候系统,为蜜瓜营造适宜的环境。

  “蜜瓜只需 75天—80天即可成熟上市。”祝伟强说,目前大棚内有11700株瓜藤。园区已与盒马鲜生、百果园等商超合作,通过订单农业方式,精准对接需求,以销定产。“蜜瓜可以组成礼盒卖,预计这批订单价值可达50万元。”

  智慧大棚外,是近70亩连栋薄膜大棚,黄瓜嫩苗正破土而出。依托地膜覆盖的滴灌系统,智慧大棚试验出来的“全营养配方”得以精准滴灌。较之传统方式,这种模式可增产30%左右。

  在“工业反哺农业,农业赋能工业”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沙湾区还在探索更多的乡村振兴新“招式”。

  以生态河为界,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沙湾经开区隔岸相望。沙湾探索建立的零碳热能综合利用系统,可将两岸“连”起来,沙湾经开区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等,可为智慧农业产业园提供循环能源;沙湾区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废弃的农作物秸秆,通过“绿色循环经济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制作成生物质燃料,可供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用于炉渣除湿等工艺环节,形成秸秆产业良性循环。

科技引领 “米袋子”中的试验田

  大渡河畔,稻谷满仓。

  位于沙湾区东北部的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是国家级标准化绿色水稻示范区,也是沙湾“米袋子”主产区。

  近年来,园区以科技引领、主攻单产、提高亩产为发展目标,先后引进福华高科种业、中科农福等龙头企业4家,培育宜香优1108等9个优质水稻2000亩,推广现代农业技术20余项,打通种业研发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良种覆盖率和科技推广应用面达100%。

  进入踏水镇凉水村,在一亩方田中,可感受到打通种业研发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的具象化呈现。

  这亩方田整齐划分为295个方格,“高矮胖瘦”体型各异的稻子在方格内各自生长,有的已经挂满稻穗,有的还未抽芽。

  “这是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的旱稻试种田。”四川福华沫欣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沫欣农业”)总经理魏鹏飞说,通过多品种试种,选育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能在丘陵山地种植的旱稻,力争“水稻上山”。该企业还引入博士工作站,有研究员长期驻点监看试验,确保当地第一时间能用上适合的最新农业技术。

  踏水镇地处盆周山区,水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为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该镇引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在园区试种旱稻。

  2023年,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研发出四川省首例节水抗旱丰产粳稻“旱稻1号”“旱稻2号”并完成试验栽种。经试验,“旱稻2号”将在沙湾推广。与传统水稻相比,该旱稻品种可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生长周期约为110天,比传统水稻少40天左右,可两季种植,亩产量相当于传统水稻的2倍左右。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链条,科技已嵌入园区育种、育秧、采购、加工等产业体系。改变,在田野中发生。

  如育秧环节,过去只能在水田里进行。用机械化的育苗方式,水分、肥料和光照等生长环境都更加稳定,秧苗存活率达到97%以上;出苗时间2周,比人工育秧方式缩短一半以上。

  不久前,沫欣农业与沙湾区供销社、9个村的集体经济联社共同组建农事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将获得服务收益分成。

  守好“米袋子”,丰富“菜篮子”,沙湾将整合嘉农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和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创建省级三星稻菜园区,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

马边沃土多良田

烟峰镇村民正在收获玉米。

马边荣丁镇凤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寸耕地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自然资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马边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夯实全县粮食安全“压舱石”。目前,马边有耕地面积23.65万亩,年度粮食总产量约10万吨,目前,大小春粮食播种面积34.57万亩。   瞄准“后备地” 让“撂荒地”变“致富田”

  7月10日,正值盛夏,晚间一场大雨湿润了马边劳动镇珍珠桥村即将成熟的庄稼。雨后的云雾低低挂在天空,映衬着一排排茁壮生长的玉米,玉米的缕缕红缨在清凉的风中伸展,晶莹的水滴挂在嫩绿的叶片上。

  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2023年11月,珍珠桥村对600亩荒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零散、低效的地块整理出来,配建了灌溉水池沟渠、机耕道等硬件设施。2024年3月,珍珠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工,马边青山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这600亩耕地进行统一租用管理,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春季,我们进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9月份成熟后连同秸秆一起收获,可以达到2500吨以上;秋季,种植牧草,明年3月可收获2000吨以上,全年轮作收入可达到4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赵兴服表示,这600亩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后,机耕道四通八达,可以进行半机械化耕种,撂荒地变成了“致富田”“丰收田”。

  “马边是典型的丘区县,成片土地较少,村民们难以从土地资源中找到致富的机会。”马边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马边是农业大县,农业要发展,耕地是基础,要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为了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马边结合耕地资源恢复潜力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全县耕地恢复方案,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先易后难、实事求是”原则,将部分园地、林地、坑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恢复为耕地。

  同时,马边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垦造水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积极稳妥新增耕地和补充耕地来源。近年来,马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4个,累计投入资金约1.6亿元,整治土地约5.6万亩,新增耕地2300余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至5.86。   深耕“一片田” 让“低标准”变“高标准”

  与珍珠桥村相隔不远的荣丁镇凤凰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被雨水“洗”过的天空清澈透明,雨后的水稻挺立在田间。

  凤凰村曾经受田地零散、水利灌溉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影响,导致农田机械化耕种不便,农田使用率不高。

  2023年,凤凰村110多亩农田完成整理,土地由小变大、由短变长,修建了坡道,还配套建设了水渠、蓄水池和山坪塘,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方便机械化耕作,用水也更方便了。”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卢永伦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解决了缺水灌溉的问题,为粮食增收创造了条件。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凤凰村正在努力建设市级凤凰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为农服务中心,目前已引进插秧机、烘干机等设备。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中低产田实现高产稳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耕种规模得到扩大,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为马边粮食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马边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深入实施“天府良田”攻坚提质行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县共投入资金约3.53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类项目25个,覆盖民建镇、荣丁镇、苏坝镇等13个乡镇80个村,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1%,今年还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提升1万亩。

  马边结合实际编制了《马边彝族自治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方案》,以新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有效推进全县耕地质量提升。   释放多效益 让“会种地”变“惠种地”

  除草、覆土、浇水……在下溪镇鱼仓山村高山蔬菜种植区,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成熟的辣椒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搬运、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鱼仓山村海拔高,适合种植高山蔬菜,我们将耕地保护与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鱼仓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平表示,2023年,鱼仓山村连片改造完成撂荒地、低效林,恢复耕地约240亩,引进本地企业马边金凉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探索发展高山微耕农业。

  让耕地释放更多效益,科技赋能是重要的一环。

  在下溪镇观音岩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整理项目区流转了170多亩土地发展农业产业,在农事管理中采用无人机、履带式耕地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科技含量”的加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今年,我们将流转的170多亩农田大部分种上芋头,小部分种上原来的玉米品种。”观音岩村党支部书记程荣说,等到玉米收获之后,将对200多亩土地进行水肥一体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此外,在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方面,马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一张图”综合电子信息监管功能,实行互通互联、信息综合、实时监控,依托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项目,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4个、调查点43个,让“会种地”变成“惠种地”。

(编辑:张宇婷)

乐山发布 懂你,懂世界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