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
央媒频频关注乐山
3月21日
人民日报以《让荒滩变成粮园》为题
聚焦乐山沙湾党建引领专项行动
促使“十里荒滩”蝶变“粮蔬园区”的生动实践
3月22日
《人民日报》以《数字赋能 加速发展》为题
聚焦四川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
取得积极进展
其中
乐山创新产业集群、数字化建设等受关注
3月22日
新华社客户端
以《“中国绿色硅谷”拼出“开门红”
——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园见闻》为题
通过文、图、视频的形式
关注了乐山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中国绿色硅谷”拼出“开门红”
截至3月23日15时35分
该消息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
已达130.6万次
截至3月23日15时35分
《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拼出“开门红”》
该消息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
已达103.4万次
3月17日
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播出的《朝闻天下》
关注乐山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跟发布哥一起了解
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央视CCTV-13新闻频道
聚焦乐山的精彩报道
↓↓↓
报道一>>>
四川乐山沙湾区开展党建引领专项行动
让荒滩变成粮园
全文如下
↓↓↓
3月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走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的粮蔬现代农业园区,阡陌纵横的田地和鳞次栉比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一派秀美的现代田园风光。
很难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兴修水电站遗留的荒滩地。“十里荒滩”到“粮蔬园区”的蝶变,得益于“农沫众彩·领航振兴”党建引领专项行动。沙湾区采取“党员发力、群众参与、资本投入、国企兜底”的模式,在大渡河畔开展整治撂荒地百日攻坚行动,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将1800亩乱石滩变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了复垦造地、还田于农。
嘉农镇党委书记熊守军介绍,沙湾区大渡河流域两岸河滩地石头多、肥力差、耕作层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普遍处于撂荒闲置状态。为破解这一难题,镇党委统筹抽调党员干部200余名,成立“嘉园”先锋队,联动村级党组织、片区企业党支部,累计发动群众800余人,主动清理整治河滩地500余亩,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千亩泥沙淤积、石块遍布的河滩地,光靠人工整治只是杯水车薪。沙湾区积极引入末本农业等社会资本,充实整治力量,提升整治效率。“依靠村企共建‘连心桥’,我们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实施低效地机械化改良,着力将低效河滩地整治为高效地,现有耕地质量较原来提升了近3个等级,平均等级达到4.1左右。”末本农业党支部书记王志刚说。
近年来,沙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整治利用荒丘、荒滩、荒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2个,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报道二>>>
四川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数字化转型—— 数字赋能 加速发展
报道三>>>
“中国绿色硅谷”拼出“开门红”——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园见闻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四川传统工业强区乐山市五通桥区晶硅光伏产业园,只见车间里生产繁忙,新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新项目全力推进……一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正强势崛起。
“可靠性是高纯晶硅的生命线”“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前提”“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乘车进入产业园时,一条条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各类载重货车来来往往。
硅料、硅棒、硅块、硅片、组件……走进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些光伏产品。
“不断追求工艺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我们企业带来了效益。”乐山京运通副总经理张鹏介绍,“我们将原来165微米的薄片做到130至150微米,这样就能节约硅料,提升了出片率。”
这是四川省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单晶硅棒生产车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在一座规模庞大的单晶硅棒生产车间,记者透过玻璃俯瞰,这里好似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整洁明亮的巨大空间内竖立着千余座拉棒炉,棒炉顶部的提拉头旋转不停,身穿制服的工人们忙忙碌碌,闪着警示灯的交通车穿行其间,这是一座正满产状态全力运行、产能达12GW以上的生产车间。
基地不远处,京运通二期——22GW高效单晶硅棒切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建设机具同时开工,现场轰鸣声阵阵,虽然下着小雨,火热气氛却丝毫不减。
企业建设按下“快进键”,需要“天时”,也需要“人和”。记者采访了解到,乐山市发展光伏产业,不仅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还有着良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41年,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正是在乐山市五通桥区发明出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我国第一炉多晶硅也诞生于此。
这是在四川省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拍摄的多晶硅料(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据介绍,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50亿元,已先后建成投用园区骨干道路总里程超16公里,建成变电站9座,供电能力提升至230万千伏安、较2022年增长2.2倍。
四川五通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邓必强告诉记者,目前全球晶硅光伏头部企业有7家通过投资或参股方式落户乐山,高纯晶硅产能稳居全球第一方阵。从“硅料”到“组件”,乐山的光伏产业链条不断完善。2022年乐山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698.6亿元,贡献税收达61.59亿。
“只争朝夕、全力以赴”。在四川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助理、战略发展部部长代长宏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化的深度开发,实现了硅料生产从启动到停炉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效率更高。”
鞋套、帽子、衣服、口罩……走进永祥公司还原车间前,工作人员将记者“包”了个严严实实,进入之前,又在除尘车间做净化处理。在还原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还原炉如太空舱一般,透过监测玻璃,一根根晶棒在赤红的炉火内已基本成形。
这是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的还原车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从业十多年,37岁的工段长刘斌静静地观察着还原炉,他告诉记者,每条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也在技术创新实践,“做精做细,做到极致”是他们作为“工匠”的追求。
16亿元、68.5亿元、193亿元、698亿元,这是2019年至2022年乐山五通桥晶硅光伏产业园的年产值,四年间大幅增加。今年前两个月,园区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29.5亿元,同比增长143.64%。在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乐山晶硅光伏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做大做强优势制造业。
记者离开五通桥区时,天又下起了小雨,川流不息的工程车流中,“中国绿色硅谷”展板高高竖起,昭示着这个工业园区的美好未来。
报道四>>>
四川乐山:晶硅光伏产业拼出“开门红”
近日,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的晶硅光伏产业园内,车间里生产繁忙、新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新项目全力推进……今年前两个月,该园区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29.5亿元,同比增长143.64%,实现“开门红”。
据悉,乐山五通桥晶硅光伏产业园的年产值,从2019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98亿元。在2023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乐山晶硅光伏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做大做强优势制造业。
报道五>>>
四川马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3月17日,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播出的《朝闻天下》关注乐山:3月16日,为期五天的四川省第14届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乐山马边启动,活动将乡村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美丽新村建设等紧密结合,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编辑:杨梅)